为促进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创新对话,10月13日上午,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崇真楼北座B5035室举办第855期阳光论坛。本次论坛特邀浙江大学王凯研究员作题为《基于力光电多物理场耦合的光电材料与纤维的交叉研究》的学术报告。报告由该实验室梁子辉老师主持,平台主任王金凤教授带领多名青年教师参加。
王凯研究员毕业于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,曾担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独立PI(Principal Investigator),现任浣江实验室研究员、浙江大学“百人计划”研究员。作为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他入选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“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”(亚太区TR35)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。其研究长期聚焦“力-光-电-热”多物理场耦合机制,致力于新型材料的设计、制备与应用,尤其在软晶格光电材料、柔性太阳能电池及生物传感器领域成果显著。截至目前,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《Nature Synthesis》《Nature Communication》《Science Advances》《Joule》《Advanced Materials》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,出版中英文专著章节2部,谷歌学术引用量超9600次,h指数达56。
报告中,王凯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多物理场耦合功能材料的前沿进展,涵盖光-电耦合、光-热-电耦合、力-光-电耦合、力-化学耦合等方向。他重点阐述了力-化学耦合机制,深入探讨机械剪应力与结晶的耦合效应,以及压应力-电场力-化学势多物理场耦合的实际应用。
研究核心聚焦“功能纤维化”——通过在纳米至微米尺度对纤维进行多频谱功能修饰与设计,赋予材料智能响应能力。王凯研究员强调,力光电多物理场耦合调控机制为高性能柔性太阳能电池、智能生物传感器及软晶格光电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。通过跨尺度、跨物理场的系统性研究,已构建从材料制备到功能实现的完整技术路线,为新型柔性光电器件与智能纤维系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。
报告结束后,王凯研究员与现场师生围绕“多物理场耦合在具体材料体系中的应用”“实验设计优化”“性能提升策略”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。他指出,当前学科交叉已成为科研突破的重要路径,打破物理、化学、材料学与光电工程等领域壁垒,将加速催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。